與其在萬圣節當天畫著濃妝往返于各個變裝派對,鬼屋或許才是獵奇愛好者們的最好歸宿。在十月與十一月交匯的日子,一年中陰氣最盛(?)的那天,各地的“鬧鬼景點”都在為即將在萬圣節前夜出沒的恐怖迷們做準備,歡迎所有受害者。
毫無疑問,參觀鬼屋是萬圣節的傳統,您是否曾經想過這樣的傳統是怎么回事?帶給我們如此共鳴的鬼屋又是怎么來的呢?在這個恐怖節日來臨之前,我們嘗試探索一下現代鬼屋的歷史。
就和大部分獵奇文化一樣,鬼屋的最早起源與古羅馬和古希臘的古代文明息息相關,這些文明因為對神秘宗教的崇拜從而誕生了不少應對神秘現象的方式,神話、傳說、鬼怪的出現幫助古人們得以應對無法理解的現象,并賦予了那些本來是隨機的和無法解釋的事物的意義。
同時古埃及人民也非常清楚,想要趕走入侵者,恐懼絕對是最有利的武器,迷宮,移動的墻壁,自動打開或關閉的石門,以及使用蛇和昆蟲在保存寶藏在保存死去的貴族遺物的墓室中司空見慣。當然,他們并非為了游客而設立這些裝,公眾也沒有排隊到蛇房迷路,但也是人工引發恐懼的最早例子之一。
大約在 15 世紀,基督等宗教信仰逐漸占據主流,古代的人們將圣經故事搬上了舞臺,自然包括了其中比較恐怖的部分,使用例如煙氣、迷霧、假血等等營造恐怖氛圍,觀看者學會了在恐怖中獲取快感,最早的“人造恐懼”由此誕生。之后隨著文明的進步和人們對周圍世界的掌握,對自然的恐懼逐漸轉變為對他人的恐懼,表現為巫婆,靈魂和惡魔。
另外這個時代也開始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萬圣節的演變。盡管這個節日起源于與基督教格格不入的異教徒凱爾特人(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天開始的一天),但信奉基督教的歐洲人民為了紀念離世的故人,也遵循了這一習俗。 后來,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因為科學電力的發展激發了人類的想象,更為自然形象的刺激成為了人們追求的目的,19 世紀,馬麗-杜莎夫人蠟像館展出了一系列以過去被斬首名人為主題的蠟像,包括路易十六國王、瑪麗·安托瓦內特…..因為這些肖像過于逼真,導致眾多群眾進入之后要么被嚇跑,要么得到“莫名的快感”,杜莎夫人蠟像館注意到了這有趣的現象,于是將這場展覽轉變為長期,并稱之為“恐怖之屋”(Chamber of Horrors),現代鬼屋的鼻祖。
而現代鬼屋的近親在 20 世紀初誕生,1915 年,在利波霍克(Liphook)的一家英國集市首次推出了最早的“鬼屋”之一,同時這也是商業恐怖景點。這間鬼屋外側是一層硬紙板,通過涂鴉偽裝成紅色磚瓦房,繪有骷髏、死神等帶有年代感的所謂“恐怖涂鴉”,通過紙板上挖空的“木門”我們得以進入鬼屋內部,至于內部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結合當時的科技力量,應該也不會太過嚇人,但可查證的最早雛形確實是從此建立。
這間“鬼屋”吸引了眾多游客參觀,但不夠強烈的刺激顯然是無法滿足尋刺激的群眾的胃口?!禩rick or Treat: A History of Halloween》的作者 Lisa Morton 表示,從上述先例中發展出的現代鬼屋真正誕生于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時期,一是經濟條件的落寞帶來人們心理層面的空虛,人們尋求更純粹的刺激,二是缺乏娛樂活動讓犯罪率激增,美國的父母想找到全新的娛樂方式來讓自己的孩子遠離社會上的騙子,他們在自己屋宅地下室舉行恐怖派對,孩子們可以在周邊鄰居的地下室來回穿梭,體驗不同主題的恐懼。
1937 年遺留下來的“派對介紹指南”是這么描述這些“自制鬼屋”:入口處被布置成通往女巫聚會或是鬼怪巢穴的入口,墻上掛著風干的皮毛、新鮮的肝臟,漆黑的角落不斷傳來呻吟與哀嚎,天花板上倒垂的發網輕輕滑過你的肩膀與臉頰,來時的門早已緊鎖,要想出去必須穿過漆黑的走廊。
鬼屋成為一種現實意義上的文化象征應該是在迪士尼建立第一座現代化鬼屋開始。據悉,在 50 年代,沃爾特·迪斯尼(Walt Disney)率先想到在自己的樂園建立起存放鬼怪的房屋并向大眾開放的想法,在最初的設計中,迪士尼想建立一棟“坐落街邊的破舊老屋”,然后,他與 Ken Anderson 和概念藝術家 Harper Groff 討論了“鬼屋”的想法;他們又附加了采用真人演員的想法。
最初采用的劇本為由女傭和男管家作為向導和主要客人,同時揭露這座房屋背后的故事,其中涉及一名船長和他的新娘。1969 年,鬼屋正式向大眾進行了開放,其首個開放日就迎來了 82000 名游客進入其中體驗,景點中心的禮堂中布滿了狂歡的食尸鬼,透過光的折射制造出稱為佩珀之靈(Pepper’s ghost)的一系列復雜幻景,陸續出場的眾多專業重磅鬼怪更加強化了鬼屋的意象,恐怖娛樂業的工業化序幕就此拉開。
鬼屋迅速風靡了整個美國,加州,諾氏百樂坊(Knott’s Berry Farm)也開始運營起了自己的萬圣節之夜項目;自由大學(Liberty University,美國弗吉尼亞州林奇堡的一所基督教私立大學)也在 1972 年引進了第一個“地獄之屋”。之后,好萊塢推出了一系列熱門恐怖電影,包括:《月光光心慌慌》、《猛鬼街》以及《十三號星期五》,恐怖文化的發展帶動了整個相關產業,鬼屋中開始出現弗雷迪·克魯格(Freddy Krueger,《猛鬼街》中的變態殺手)、杰森(Jason,《十三號星期五》中的殺人魔),鬼屋產業幾乎是和電影產業同步的。
當然,物極必反,鬼屋事業的發展也并非順風順水。2004 年 5 月 11 日,位于新澤西州 Six Flags Great Adventure 的鬼屋發生了爆炸,八名青少年被困在火災中,該公園被起訴是因為鬼屋子缺乏基本的安全預防措施,包括火災探測器和灑水器,但公園逃脫了訴訟和罰款,因為它是一個臨時結構,這引起了人們對于基礎娛樂項目安全系數的反思,并提出了更嚴格的安全規定,眾多臨時搭建的鬼屋被關閉,留下的只有正規大型的鬼屋,行業的分水嶺由此開始。
之后的幾年,更加專業正規的鬼屋開始崛起,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報道,,大型的鬼屋景點可以賺到 300 萬美元,整個行業的價值為 3 億美元。如今,各式各樣的新型鬼屋出現,挑戰著超現實的恐怖的極限,其實鬼屋的成功原因并非是他的設計有多么巧妙,閱讀任何一種文化商品,向來也牽涉權力關系和社會現實。許多難以言說的社會問題,也可以被包裹在恐怖的外衣之下進行討論,例如隱藏在恐怖之下的,鬼屋誕生初期,大蕭條時期資本主義背景下人民的無力。那么如今的鬼屋文化還能走多遠,至少,要我想象一個沒有鬼屋的萬圣節,我做不到。